市一中特级教师尤立增谈“学情核心”教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9-05-06 15:07:09 丨 阅读次数:13557

《张家口日报》 20160506教育版

 

教育版 积涓流成长河

———市一中特级教师尤立增谈“学情核心”教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本报记者 张凤燕

  【核心提示】 近日,“教育部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启动暨尤立增教学思想研讨会”在市第一中学举行,“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尤立增工作室”挂牌并启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万人计划”专家,作为河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河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尤立增30年如一日,站稳讲台,立足课堂,确立自我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真实、鲜活、灵动、高效的课程,上精致的语文课,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带头雁。他曾承担了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转化教学论’实践的深化与拓展”的教改实验,将“转化教学论”应用到教学实践,收到了教学与育人同步发展的教育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面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的现实, 尤立增深入学习, 以“转化教学论” 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纵深改革, 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情核心” 的教学思想。 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引导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合作分析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实现突破式发展。 研究尤立增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历程, 特别是理解其“学情核心” 的教学思想, 会给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启示。 为此记者专访了尤立增老师, 对其教学智慧的探索历程进行深入了解。

400A7094.jpg
  记者:您在2000年,年仅33岁时就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 近20年过去了,不管是公开课、示范课、送教下乡的“随堂课”,还是平日里您上的每一节课,都得到他人很高的评价,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尤立增:的确,那时我成为河北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同时很多的荣誉接踵而来,我有些迷失了,大学毕业十年,得到了有些老师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东西,这真实吗?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我反观自己:你取得了一点成绩,并不等于语文教学能力很高,绝对谈不上绰绰有余,你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我告诫自己:语文教学是一片海,我驾一叶扁舟在海中漂泊,只有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并具有高超的驾船技术,才不会在一片浩瀚中迷失自我。
  经过一番思考与内心的挣扎,我豁然开朗,暗暗对自己说:把课上得“精致”起来,追求课堂的 “精致”!
  “把课上得 ‘精致’起来!”难道以前的课就不精致吗?其实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将过去的遗憾弥补回来, 也就是在追求课堂的 “精致”。每一堂课,确立怎样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步骤,需要几个教学环节,步骤与步骤、环节与环节之间如何过渡衔接,板书如何设计,向学生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语言提出,什么时机提出都需要精心再精心,不能有丝毫马虎。这些问题都准备充分了,还有一个实践问题。在课堂上要运用自如,随机应变,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切忌刻板教条,切忌牵着学生鼻子走。我就是这样严苛地要求着自己。
  为了消除自己的惰性,每学期结束就把自己的教案当废纸卖掉,断了自己的 “后路”, 促使我每讲一篇文章,都像对待一篇陌生的文本一样认真备课,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己较劲。慢慢地,在别人眼里,我的课就算越来越“精致” 了, 慕名前来听课的老师也越来越多。
  记者:您曾承担了河北省重点科研课题“‘转化教学论’实践的深化与拓展”教改实验,那么“转化教学论”怎么理解?您是怎么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的?
  尤立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实践的丰富,我感到,这一节节 “精致”课的背后,总是缺少些什么,后来逐渐明白缺少宏观的把控,缺少了高屋建瓴的理论设计。我意识到,要想更进一步,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
  “转化教学论” 是我的师父周子诚老师提出来的。 转化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重在 “转化”, “转化率”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比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核心。而提高 “转化率”的核心是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 师父退休后,我继续沿着他的足迹,不断丰富和发展 “转化教学论”, 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
  我对阅读教学的改革,按 “三步六环节”组织教学。首先是发现、摘取。这是内化的起点。发现,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摘取,是让学生自己去摘取, 教师不能有丝毫的包办代替。其次要研讨、消化。这是内化的关键步骤。发现摘取了的东西往往是感性的、粗浅的。要实现由感性到理性, 由粗到精, 由浅入深, 纠错正误, 还必须有一个探究消化的过程。把探究消化的权利交给学生,采取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自我完成理解消化过程。第三是应用、创造。这是个外化过程。引导学生将上一次阅读的内化成果用于下一篇、下一单元以至课外阅读。每一次阅读,都力求发现的质量高一点,理解的程度深一点,生疑解疑的本领大一点,内化的成果多一点,使丰富人文背景、熟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状态,从而形成阅读教学的良性循环。
  同时我将 “转化教学论”应用到写作教学。 学生每周要写2—3篇自由练笔,内容以生活杂感为主,要写真话、实话,形式可长可短。这样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断的积累、深化生活体验和感悟。
  记者:您的“学情核心”教学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学情核心” 教学思想是如何引导教学实践的?
  尤立增: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师是 “平等的首席”, 是助学者,引路人。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出发,这就必须吃透学生———了解学情并尊重学情。吃透,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把握处理教学内容的一般规律, 这两个规律是最根本的学情,最根本的实际;二是在课堂上从学生切入的角度、 理解的起点出发,决不能只从自己怎么教出发。
  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会遇到困惑:比如教师做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内容是否切合 “学情”?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懂的内容,他们真的懂了吗?我们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讲的那些内容,学生是不是早已掌握?
  于是, 我发明了 “预习作业”。在教授某一篇文章之前,提早一周给学生下发 “预习作业”纸,作业内容包括作家作品、 思维导图、 预习所得、 质疑问难四个板块。 “质疑问难”是重点,即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无知不解处见疑,似知似解处有疑,已知已解处生疑,文本的缺陷和错误。教师通过 “预习所得”和“质疑问难” 两个板块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将这个起点作为教师安排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也是最重要的 “学情”依据。
  这样,课堂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针对性;减少了随意性,增加了有效性。通过不断思考和改进这种做法,最终形成 “学情核心”阅读教学体系。
  在写作教学中,我创立了高中作文 “为生命写作” 与 “为生存写作”双线并行的训练体系。 该体系中的“为生命写作”, 是基于生命的表达,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存在的一种形态,力求回归写作本质,促进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 “为生命写作”, 力求遵循高考作文的写作规律,解决高考作文得分不高的问题,我们按年级也有详细的训练体系,就此形成 “学情核心”写作教学体系。
  记者:“学情核心”教学思想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怎么定位的?
  尤立增:在 “学情核心”的课堂中,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通过成果展示、拓展阅读,读写链接完成教学任务。
  “学情核心” 的核心是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对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准确把握,其目标设计才会具有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形成 “合力”; 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 “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 “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 “参与者” 时,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 “目中有人”, 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甚至高效。 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学情核心” 落到实处还需强调两点:一是要坚持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语文知识、 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转化,只能在语文实践中实现,这种实践是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全过程的实践,而不是教师实践后讲给学生听, 表演给学生看,也不是将各部分学生局部的实践简单相加的貌似全面实则骗人的课堂实践。二是要坚持 “不让一个人掉队”,要想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投入到语文学习实践中来, 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就必须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落实面向全体的宗旨。
  记者:结合您自身的成长历程,您认为这种教学思想的传播,对青年教师能带来哪些启示?
  尤立增:其实看一个优秀的老师的成长经历,可归纳出他们成长的几个阶段:适应阶段、强化教学基本功阶段、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成长的“徘徊阶段”、 “成名成家” 的阶段。尽管我们每个老师并不是都会成长为语文教学专家, 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确立自我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学充满智慧,这应该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对于一个青年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就要做到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 “埋头拉车”就是要立足课堂、立足教学实际、立足于学情这样最基本的坚守,就是 “把冷板凳坐穿” 式的坚守; “抬头看路”就是还要了解教育改革大的方针政策,把握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除了学理论之外,还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思想、方法等。
  当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爱学生、爱课堂、爱语文。我们要利用一切教育契机去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你真正地认真地耕耘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